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对食品卫生要求不断提高,有不少老的熏蒸剂品种,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被先后淘汰,新的可被广泛接受的品种又难以开发出来,这使国际上可用的熏蒸剂品种不断减少。剩下的被长期广泛应用的品种,只有磷化氢和溴甲烷了。但溴甲烷也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92年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列为破坏大气臭氧层物质的受控名单;1977年该议定书的第九次缔约国大会又决定,到2015年发展中国家完全停止使用。这样被普遍认可继续使用的品种只有磷化氢了。而且有些科学家认为,将来广泛替代溴甲烷的熏蒸剂,也将是磷化氢。不过,磷化氢也面临储粮害虫对它产生日益严重抗性问题。其抗性水平有的已经达到了按常规熏蒸方法处理无效的程度。尽管如此,科学家们仍普遍认为,熏蒸剂是用以歼灭储粮害虫的最经济有效的重要手段,人类不能没有这一武器。面对这一严峻现实,许多国际知名专家都致力于新熏蒸剂品种的开发和更加合理有效的利用磷化氢杀虫的研究。这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有澳、德、加、美、英等国。
新品种开发方面,可以说有进展,但成效不大.所开发可熏蒸粮食的新品种,并已获得本国专利的有:氧硫化碳(澳)、乙二腈(澳)和甲基磷(英)等;可用于空仓杀虫的有硫酰氟(德)。此外,对一些老熏蒸剂,如二硫化碳和环氧乙烷等,也进行了重新评价;其结果是鉴于施用安全和残留毒性等方面的原因,仍然只允许在特定条件下有限制地使用。概而言之,这些新开发的和重新评价的品种,都因存在一些本身性质缺点,或由于残留毒性及成本等问题,而不能替代磷化氢和溴甲烷。预计今后的发展前景也都是有限的。
磷化氢应用技术的发展,可以说主要源于三方面的基础研究成果,即(1)磷化氢对昆虫毒杀作用与其他熏蒸剂不同,它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奏效,而且时间是发挥药效的主要因素;(2)某些主要储粮害虫,对较高的磷化氢浓度,会产生麻醉反应,害虫可能存活下来,结果导致熏蒸失败;(3)磷化氢在一定的低浓度和低风速条件不会出现燃爆现象,因而可用于环流熏蒸。近年出现的磷化氢新剂型、新包装、新施用方法和设备,以及新的测控仪器、设备等方面的开发,都是这些基础研究成果的具体应用和发展。
例如,已开发出的钢瓶装的压缩磷化氢、磷化氢与二氧化碳混合压缩剂、磷化铝缓释包装等新剂型;在施用方法方面开发了低浓度过法(Siroflo fumigation),由库外施以气态剂型的环流熏蒸法(re-circulation fumigation),将磷化铝施于粮面的环流熏蒸法(closed loop re-circulation),以及多仓串联环流熏蒸法(SiroCirc fumigation)等。在澳、英、美、加等国还开发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磷化氢浓度检测仪和安全报警仪;美、澳两国还开发出了可按所设定的指标(浓度和时间),自动检测浓度和自动控制浓度的设备。
关于磷化氢的熏蒸浓度,许多专家经过实验室和现场实验一致证明,以低至30-70ml/m3的浓度,只要稳定保持足够的时间,也能将常见储粮害虫的各虫期完全杀死。为防止害虫在熏蒸中出现麻醉现象,不能盲目提高浓度。美国有的专家已提出,一般磷化氢熏蒸的浓度上限应为150ml/m3。不过,英国的研究报告指出,如用磷化氢熏蒸防治螨类,有效的磷化氢浓度几乎应为防治常见害虫的10倍;并指出,在气温低于15℃时,一般不宜进行磷化氢熏蒸;如确有必要,则应提高浓度或延长时间。关于熏蒸的持续时间,一致认为要根据所发生的虫种、虫口密度、抗性水平、温度和湿度,以及熏蒸要求的时限等多种因素综合分析确定。一般应达14-28天,最短也不可少于7天。
对于磷化氢抗性问题日益突出的原因和对策,由80年代开始直到现在,国际知名专家经过反复调查指出,抗性的发生和恶性发展,大多数不是由于用药量不够,而是在气密性不良的情况下,大量磷化氢气体漏失,导致每次熏蒸后都有存活害虫(包括各个发育阶段)所致。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改善熏蒸场所的气密条件是关键性的基础工作,也是一项迫切和长期任务。
面临储粮熏蒸杀虫技术的严峻,科学家们一再强调,熏蒸固然是在密闭的场所内歼灭害虫的有效方法,但也应充分认识熏蒸技术的不足,如它在处理后对害虫的感染无防护作用,磷化氢不可能像溴甲烷那样,可在24小时或三、五天内彻底歼灭害虫;而且,在国外已有人提出,应关注熏蒸剂(包括二氧化碳)处理后的排放对环境的污染问题。所以,只能把熏蒸技术看作是害虫综合治理中的一项重要手段,而且应尽量少用或不用。只有在做好清洁卫生工作的基础上,改善和控制储藏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地与其他多种方法如防护剂、信息素等有机结合的情况下,才能达到最佳效果。